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>>行业资讯 > 正文

科技创新支撑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的五个着力点
来源:本站 发布日期:2021-09-02 06:17:29 浏览次数:
   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,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,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,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,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。
    碳达峰、碳中和狭义上的理解是CO排放达峰和中和,广义理解则包括所有温室气体(如甲烷、氧化亚氮等)排放的达峰和中和。碳达峰是指碳排放由升转降的过程,碳排放的最高点即为碳峰值,其本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,即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化石能源和其他高碳自然资源的投入来驱动,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不再正相关。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通过开展植树造林、节能减排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等形式的碳汇所抵消,其本质是出于控制全球升温的需要,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造成的碳排放绝对值降为零。
    目前,我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期、排放达峰期,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,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实现,必须依靠科技创新。通过技术系统集成耦合与产业、区域协同优化,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,处理好发展与减排、整体与局部、短期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和矛盾,全面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环型零碳社会,应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。


    一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推动低碳技术实现突破
    加大支持前沿性、颠覆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,积极推动与“双碳”相关的创新平台能级提升,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实验室、技术创新中心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创新基地,力争用颠覆性的创新,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。强化核心技术攻坚力量体系,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,控制化石能源总量,围绕零碳电力技术创新、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、零碳工业流程重塑、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、CCUS及碳汇技术等关键、核心、重大的技术发展方向,推动设立“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”重点专项,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,在立项时采用择优委托、赛马制、揭榜挂帅等形式,创新研发组织模式。深入推进绿色技术交易中心建设,及时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,加快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。
    二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
    强化企业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引导企业研究制定碳达峰、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,明确科技攻关路线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,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、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,提高企业牵头承担“双碳”科技项目的比例。出台支持企业开展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,促进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应用。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,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,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,制定能源行业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路线图,促进低碳、零碳、负碳技术的开发、应用和推广,加强示范工程的建设,开展钢铁、水泥等重点行业减排集成技术示范,实现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和技术升级。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,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大力发展新能源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。

    三、开展区域绿色试点示范,深化低碳创新开放合作
    制定并推进落实国家、省(市)碳达峰、碳中和实施方案,推动区域绿色低碳技术集群化发展,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群、城市、社区、乡村。加快推进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的编制,分区域因地制宜地提出碳中和技术选择、发展路径和有关部署建议,鼓励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。开展零碳城市、县(乡)、高新园区等区域试点示范,建立区域碳中和大数据系统,针对区域碳中和进程,实现全流程量化追踪管理,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。加大绿色新技术在区域生态建筑、体育文旅、文物保护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。强化绿色发展区域合作,引导国内长三角、京津冀、粤港澳、中西部地区等开展跨区域的联动合作,建立区域间政府、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的供需互动机制,围绕低碳前沿技术开展联合研究,合力打造区域绿色产业体系,推动建立绿色发展区域合作联盟。支持绿色低碳国际化发展,深化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合作,加强绿色标准、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,拓宽节能环保、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。
    四、建设绿色低碳人才队伍,发挥高端科技人才作用
    在高等教育方面,强化国家目标、市场需求与学科建设间的联系,依托高等院校积极推动能源、环境、信息、管理和金融等学科的交叉融合,探索设立低碳交叉学科,如推进碳金融、碳管理、碳汇等本科专业和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建设,构建完善低碳相关学科课程与师资队伍,多学科协同培养复合型碳达峰、碳中和专门人才。增加低碳方向选修课,推动学生低碳理念和知识结构的形成。鼓励高校积极与海外大学合作,培养国际化、能投身全球气候治理和全球碳市场运行的专门人才,加大海外碳金融、碳管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。在人才认证和评估方面,加大低碳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并设立碳相关职业资格制度等,如建立注册碳审计师、碳资产管理师等制度,积极对市场各参与主体进行碳能力继续教育培训,提高低碳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整体素质。组建稳定的碳达峰、碳中和战略研究队伍,加强“双碳”相关领域战略研究。
    五、健全低碳发展科技生态,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
    建立国家层面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科技创新领导和协调机制,加强碳达峰的配套制度建设,构建系统的激励体系,促进以环保和碳减排为核心的绿色低碳转型,建立健全碳中和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。成立碳达峰与碳中和技术专家委员会,统筹协调相关工作,强化评估监测,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把握国际气候变化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,评估国内碳达峰与碳中和技术需求。完善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,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,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,鼓励政府科技创新基金发挥引导作用,支持社会力量参与,完善多元化、多层次、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。从政策与市场端发力,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,引入碳税,与碳市场形成互补、引导和支持气候变化投融资,将碳作为资产进行管理,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和行业减排。加强绿色发展科普宣传,开展专项科技志愿服务。


友情链接: 日本电器工业会 测绘仪器分会 电工仪器仪表分会 仪表功能材料分会 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 山东机械工业ANBO.COM安博

2011-2022 @Copyright ANBO.COM安博     地址:济南市解放路134号 
邮编:250010    邮箱:sddqybxh@163.com     ICP备案号:鲁ICP备2021030682号-1
电话:0531-85065753   传真:0531-85065753
网站地图   网站隐私安全说明 网站版权声明